中文

2023-05-19

CAR-T细胞治疗的全程管理之疗效评估





嵌合抗原受体T(CAR-T)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,尤其是淋巴瘤中取得了优异疗效[1]。奕凯达®(阿基仑赛注射液)是复星凯特引进美国Kite(吉利德科学旗下公司)Yescarta®(Axi-cel)进行技术转移并获授权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靶向人CD19自体CAR-T细胞治疗产品,是中国首个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的CAR-T细胞治疗产品,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(R/R LBCL)成人患者[2],并获得了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(2023版)与NCCN B细胞淋巴瘤指南(2023.V3)的双重推荐[3][4]。2022年10月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(CDE,NMPA)公示奕凯达®治疗LBCL二线适应症(用于“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LBCL”)在中国的上市注册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[5]。期待奕凯达®二线新适应症能够加速获批,让更多中国LBCL患者与家庭获益。

CSCO CAR-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免疫靶向治疗相关感染管理指南(2022版)建议,细胞回输后1个月进行第一次疗效评价,后续每间隔2~3个月再行疗效评价(表1)[6]。为准确评估并提高CAR-T细胞治疗的疗效,还需要对CAR-T细胞进行动态追踪和监测[7]


表1 2022CSCO指南:回输后不良反应

监测及疗效评价

*CRP,C-反应蛋白;BNP,脑钠肽;18F-FDG PET/CT,18F-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;CNS,中枢神经系统;CT,计算机断层扫描;MRI,核磁共振检查












疗效评价标准

2014年第11届国际淋巴瘤会议根据PET/CT或CT确定了Lugano修订版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(表2)[8],PET-CT或CT 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,并在治疗结束时确定缓解状态。Lugano修订版(2014)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。


表2 2014版Lugano评效标准

*PET-CT,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-计算机断层扫描;CT,计算机断层扫描;5PS,PET-CT 5分法;LDi,病灶最长横向直径;IHC,免疫组化;MRI,磁共振成像;PPD,LDi与垂直于LDi的直径的交叉乘积;SPD,多个病灶的PPD总和;SDi,垂直于LDi的最短直径

*5PS评分为3分:在多数患者中提示标准治疗下预后较好,特别对于中期评估患者。但是,在某些降阶梯治疗的临床试验中,评分为3分被认为治疗效果不佳,需要避免治疗不足


针对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,Cheson等于2016年再次发布LYRIC标准。LYRIC标准中关于CR、PR的标准与2014年相同,并新增“未确定的缓解(indeterminate response,IR)”情况[9]。出现下述任何一种情况,可考虑为IR:(1)在12周内病灶SPD 增加≥50%(基于6个可测量病灶的SPD)临床无恶化;(2)在治疗后任何时间点SPD增加<50%,但出现新病灶;治疗中一个或多个病灶PPD≥50%(基于6个可测量病灶的SPD)病灶数量未增多;(3)病灶FDG 摄取增高,病灶本身并未增大[10]



其它疗效监测方法

CAR-T细胞治疗的其它临床疗效监测方法通常包括淋巴细胞亚群检测、肿瘤活检、分子影像技术等检测方法。


一、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

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》(2023)推荐,患者回输CAR-T细胞后,可通过流式细胞术(FCM)监测外周血中CAR-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,结果报告中一般包括总CAR-T细胞(占淋巴细胞)、CD4+CAR-T细胞(占T淋巴细胞)和CD8+CAR-T细胞(占T淋巴细胞)的比例和数量。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开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(qRT-PCR)监测CAR-T细胞增殖水平。体内CAR-T细胞增殖水平与疗效显著正相关。此外,该共识同样推荐,同时进行淋巴细胞亚群(TBNK和Treg,表3)检测,低水平的淋巴细胞数(<0.67×109/L)可能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;有条件的情况下,推荐进行CAR-T细胞的精细亚群分析和长期随访[11]


表3 通过FCM对外周血中的不同群体的淋巴细胞进行鉴别

*FCM,流式细胞术;TBNK,淋巴细胞亚群中的T细胞、B细胞和NK细胞的统称;Treg,调节性T细胞


对于接受CAR-T治疗的患者,该共识建议连续监测患者CAR-T细胞回输前1天、回输后第4天、第7天、第14天、第2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,及治疗后2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随访(图1)[11]


图1 血液肿瘤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随访路径图


二、活检

肿瘤活检同样可用于监测CAR-T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。一项Scholler N.等人发表的研究,通过观察接受Axi-cel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R/R DLBCL)患者治疗前后的活检结果,来评估肿瘤微环境(TME)与CAR-T细胞治疗之间的关系。结果表明,CAR-T细胞治疗后,TME中T细胞衰竭与CAR-T细胞持久性的降低有关。对CAR-T细胞治疗有应答的患者在治疗后几周内TME迅速发生变化(T细胞相关标记物上调、B细胞相关标志物快速下调),根据治疗后2周内TME变化可区分有应答者和无应答者[12]

目前液体活检可用于检测恶性肿瘤、确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反应[13]。Zhou L.等人对接受CAR-T治疗的DLBCL患者通过液体活检进行了ctDNA动态监测。结果表明,ctDNA可以方便、无创地辅助判断患者疗效,基线ctDNA的突变数量也可以提示患者的整体预后情况。连续ctDNA监测可用于监测疾病状态与预测预后情况,给患者带去更多获益可能[14]


三、分子影像技术

分子影像技术可以使CAR-T体内分布过程可视化,实现实时、动态监测细胞在体内分布、增殖和迁移等过程,从而对患者的疗效和风险做出预估和评估(表4)[15]


表4 分子影像技术在CAR-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

*SPECT,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;PET,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;hNIS,人钠碘转运蛋白;HSV1-tk,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



总结

CAR-T细胞治疗作为新型肿瘤免疫疗法,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。相信随着对CAR-T细胞治疗深入了解与技术快速发展,能够更加准确评估和预测CAR-T细胞治疗的疗效与临床风险,进一步推动CAR-T细胞治疗的应用,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来获益。



免责声明:本资料为专业医学资料,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,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;任何处方请参考产品最新详细处方资料。


审批编号:NP-NHL-Axi-Cel-2023.05-19 valid until 2025.05


供稿与审核:临床开发部

参考文献

[1] 应志涛, 等. 白血病·淋巴瘤,2021,30(11):674-684.

[2] https://www.nmpa.gov.cn/yaowen/ypjgyw/20210623094232187.html.

[3]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淋巴瘤诊疗指南(2023年版).

[4]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: B-cell Lymphomas (Version 3.2023).

[5] https://www.cde.org.cn/main/xxgk/listpage/2f78f372d351c6851af7431c7710a731.

[6]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CAR-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免疫靶向治疗相关感染管理指南(2022年版)

[7] 陈钊钊, 等. 临床血液学杂志,2022,35(03):229-234.

[8] Cheson BD, et al. J Clin Oncol. 2014;32(27):3059-3068.

[9] Cheson BD, et al. Blood. 2016;128(21):2489-2496.

[10]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淋巴瘤18F-FDG PET/CT指南(2021).

[11] 陈双, 等.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:1-15[2023-5-16]. 

[12] Scholler N, et al. Nat Med. 2022;28(9):1872-1882.

[13] Goodman AM, et al. Transplant Cell Ther. 2022;28(1):30.e1-30.e7.

[14] Zhou L,et al. J Cancer. 2021;12(18):5423-5431. 

[15] 吴琼, 等.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,2022,42(5):308-312.

推荐阅读